俄罗斯海军上将波波夫拍着桌子直瞪眼:"咱家那艘老库兹涅佐夫号真要当废铁卖了?这不是败家吗!"这位北方舰队前司令最近急得嘴角起泡,听说国防部打算放弃维修这艘三十多岁的老航母,他连夜给媒体打电话表决心:"俄罗斯需要的是核动力航母!得能开到美国东海岸遛弯的那种!"
可另一位海军上将维索茨基却嗤之以鼻:"花两百亿养个铁疙瘩?有这钱不如多造两千枚锆石导弹!"这位爷掰着手指算账:一艘福特级航母造价130亿美元,够买三个导弹旅还带找零。更别说日常维护就像供着个吞金兽,加次油就得花掉两架苏-35的价钱。
这场争论把莫斯科的军事专家们分成了两派。支持派翻出老照片,指着1985年"基辅号"在地中海耀武扬威的架势:"当年美国第六舰队见着咱们都得绕道走!"反对派立即甩出黑海舰队现状:"现在连乌克兰的无人艇都防不住,还惦记着去大西洋遛弯?"
账本上的数字更让人揪心。俄罗斯去年军费飙到创纪录的1700亿美元,可光特别军事行动每天就要烧掉3个亿。海军装备局的老参谋偷偷嘀咕:"修个甲板裂缝的预算,够给前线部队配三个月罐头。"更糟心的是,库舰2016年开往叙利亚时冒的黑烟,被网友做成表情包传遍全球,维修期间还接连遭遇浮船坞沉没、起重机砸甲板等奇葩事故。
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们看热闹不嫌事大,有人调侃:"俄罗斯现在就像个咬牙供孩子读哈佛的工薪族。"确实,养航母就像养赛马,光有马厩不行,还得配专业驯马师、营养师、钉蹄匠。俄罗斯现在连像样的造船坞都凑不齐,北德文斯克船厂的老师傅退休后,能焊航母钢板的高级技工比熊猫还稀有。
但波波夫上将的担忧不无道理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彼得大帝的名言:"没有强大海军的国家,就像被砍掉双臂的巨人。"当年苏联能在古巴部署导弹,靠的就是远洋舰队撑腰。现在俄罗斯商船在红海被胡塞武装骚扰,却只能租中国货轮运石油,这面子往哪搁?
军事科学院的老研究员打了个比方:"航母就像高档西装,平时穿着搬砖确实浪费,可要去国际会议撑场面,总不能穿背心大裤衩。"俄罗斯石油公司最近在非洲的油田项目接连被截胡,就是因为护航舰队最远只能开到几内亚湾。
克里姆林宫的幕僚们算过另一笔账。建造新航母至少需要十年周期,等服役时前线将士可能都抱孙子了。而同样的钱用来生产"匕首"导弹,明年就能让北约的防空系统哭爹喊娘。海军副参谋长在内部会议上叹气:"咱们现在就像饿汉纠结买微波炉还是面包,当然是先填饱肚子要紧。"
有趣的是,这场争论意外暴露了俄军战略转型的阵痛。圣彼得堡的海军博物馆里,参观者常对着"乌斯季诺夫元帅号"巡洋舰模型发呆——这艘巨舰现在成了昂贵的海上导弹发射架。当代海战早已不是巨舰大炮的时代,黑海舰队用陆基反舰导弹照样逼得英国驱逐舰跑路。
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讲课时总爱说:"国家就像居家过日子,得学会看菜吃饭。"俄罗斯现在守着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,可输欧管道被炸了还得求土耳其转口。与其砸钱造航母,不如多修几条通往中国的管道,这道理连菜市场大妈都懂。
海军造船厂的工人们倒是看得开。老焊工伊万喝着伏特加说:"库兹涅佐夫号就像我家的拉达轿车,修修补补又三年。"年轻工程师更关心船厂正在批量生产的"戈尔什科夫级"护卫舰,这些"海上AK47"造价便宜量又足,已经帮俄罗斯拿下了印度、越南的军购大单。
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的专家给出折中方案:不如把航母改成"海上航空基地"。学日本搞个直升机航母,既能反潜又能两栖作战,花钱少还实用。就像把豪华餐厅改成快餐店,虽然跌份儿但至少不亏本。
这场争论恐怕短期内不会有结果。但明眼人都注意到,普京今年视察的尽是导弹工厂和无人机车间。当记者追问航母计划时,总统只是意味深长地说:"俄罗斯永远需要能突破任何防线的武器。"这话听着像是在说高超音速导弹,又像是在给未来的核动力航母留活口。
冬宫广场上的游客常对着海军总部大楼的金顶拍照,却很少有人知道,大楼地下三层的作战室里,将军们正在电子沙盘上推演各种可能。当光标在地中海区域闪烁时,总会有人下意识望向墙上的世界地图——那片深蓝色的区域,至今仍标注着苏联海军昔日的巡逻航线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股票市场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