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8月19日,王毅外长应邀前往印度访问。印度方面的接待规格很高,莫迪政府也表现出希望改善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。尤其在台湾问题上,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表态一度让外界意外——他明确表达了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。这一信息甚至被中方外交部的通稿记录下来,显示出会谈取得了积极成果。
然而,事情的转折来得出乎意料。距离会谈不到48小时,印度媒体却传出消息,称印度官员“澄清”说苏杰生的表态被中方“错误引用”,印度政府的立场并没有改变,仍将继续推进与台湾方面的经贸和文化往来。这一反复无常的姿态,立刻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。 第一部分:48小时内的“反转戏” 从中方的严谨风格来看,如果苏杰生没有做出“台湾属于中国一部分”的明确表态,通稿绝不会凭空写入这一内容。因为这涉及极为敏感的核心利益问题,任何文字都需层层把关,不可能出错。 因此,唯一的解释就是——要么是莫迪政府在出尔反尔,要么是内部立场出现分歧。 第一种可能,莫迪政府想“两头通吃”。先在会谈中释放积极信号,从中国这边争取一些经济或战略上的回应,但转身又告诉国内和西方观众“立场没变”,借此左右逢源。若真是如此,那印度的外交信誉必然受损。毕竟,一个在重大问题上朝令夕改的政府,很难让伙伴国建立信任。
第二种可能,印度政府内部并不统一。我们知道,印度近年来在对外关系上存在多重声音,有些官员与美西方走得很近,也不乏与台当局有利益往来的群体。他们不愿看到中印关系改善,于是跳出来否认苏杰生的表态,制造“内部打架”的局面。 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,结果都一样:对外释放出一种摇摆不定、缺乏定力的信号。 第二部分:台湾牌背后的算计 其实,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,并非第一次摇摆。去年10月,印度曾允许台当局在当地增设办事处,以“经济便利”为名,实际上却是给台湾问题留出了更多操作空间。今年莫迪连任后,赖清德在社交平台上发来贺词,莫迪竟然也回复,这一举动早已引起北京方面的不满。 这说明,莫迪政府并不是“第一次试探”。相反,它一直把台湾当成一张牌,必要时拿出来制造筹码。
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:印度需要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。一方面,中国是印度最大的邻国,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。去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接近1360亿美元,中国依然是印度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重要供应方。另一方面,美国则拉拢印度加入所谓的“印太战略”,企图把印度塑造成牵制中国的“关键棋子”。 在这种夹缝中,印度的确有时候会选择模糊化处理台湾问题,甚至暗中“打台湾牌”,用来交换更多战略空间。 但问题在于,这样的“短期战术”,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因为台湾问题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,而是中国的核心利益。 第三部分:中方两个字回应,信号清晰 面对印度的突然翻脸,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只有两个字:“意外”。这两个字看似轻描淡写,实则分量很重。 “意外”并不是单纯的情绪表达,而是一种警告。它的含义是:中方已经注意到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的不一致,并且不会被这种反复牵着走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一回应还释放出三个信号: 第一,中方给印度留有余地。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莫迪政府,而是把问题归因于“某些人”试图制造事端。换句话说,如果莫迪政府愿意澄清,中方仍愿意给台阶下。 第二,底线不容触碰。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。任何国家想利用这一议题做文章,都必须承担后果。 第三,中印关系改善的大门并未关闭。月底的上合峰会上,莫迪预计将亲赴中国参会。若印度真的想改善关系,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给出清晰、无歧义的表态。
结语 中印两国同为新兴经济体,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,合作空间极为广阔。但如果印度在台湾问题上摇摆不定,甚至把它当作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,那么改善关系的努力终将付诸东流。 “意外”两个字,既是提醒,也是警告。中方已经说得很清楚:在台湾问题上,不存在模糊地带。 未来的关键在于,莫迪政府究竟是愿意真心推动中印关系的改善,还是继续在中美之间玩“两面手法”。答案,很快就会揭晓。
股票市场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