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相忘于江湖
1942年8月,经过三年的艰苦抗战,东北抗联终究难以为继。随着杨靖宇和赵尚志相继壮烈牺牲,抗联一直未能稳定建立牢固的根据地,兵力也急剧缩水,人数已不足千人。为了保全抗联最后的火种,周保中率领七百余名战士转战至苏联远东地区,最终被编入教导旅。与此同时,仍留守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坚持斗争的队伍,只剩下马克正小队、于天放支队等少数几支力量。
马克正小队主要活动在绥佳线附近的神树、鸡岭、朗乡、带岭一带的木营,队员们多为烧炭工人。队长马克正是第三路军教导队的指导员,队伍中还有杜希刚、王宝发、曲连生和常春生四名骨干成员。马克正生于1920年,家乡是安慰怀远。11岁那年,他随母亲赴汤原投靠在闯关东的父亲,但父亲马敬之因病去世。后来在陈芳钧的引导下,他前往桦川读初中并加入抗日组织。次年,他被派往梧桐河金矿发动起义。
1937年7月29日,马克正在陈芳钧协助下,成功组织了80余名矿警和50多名工人的武装起义。起义军缴获了80余支步枪、1挺机枪及大量黄金、粮食、被服和马匹。这支队伍后来整编为戴鸿宾抗联第6军第1团,陈芳钧任团长,马克正担任1连指导员。之后,马克正先后两次被派往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,归来后担任抗联第6军教导队指导员及电台负责人。周保中带领主力转战远东后,马克正带领五人小队继续坚持抗战和抗日宣传。
展开剩余79%1943年1月6日,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小寒节气,曲连生和常春生因难忍严寒先后叛逃。马克正带着杜希刚和王宝发,隐姓埋名转移到小白山西南岔附近的木营,这里平时有八九十名伐木工和烧炭工。一天傍晚,一位熟悉的工人悄声向马克正透露,姓王的把头中午吃过饭后去了街上,至今未归。马克正立刻意识到王把头极有可能向森林警察队告密。
果然,夜半时分,数十名森警突然包围木营。马克正等人早有准备,出其不意击毙三名机枪手后,悄然隐没于黑暗之中。他预判森警天明必会反扑,于是提前布下伏兵。黎明前,日伪军再次前来时,遭到马克正小队断路堵击。此役小队击毙3名日军和3名森警,自己却全员完好。随后,马克正小队撤离王木营,转战鸡岭木营,继续展开抗日宣传。至1943年底,小队发展到十余人,战斗与宣传双管齐下。
同年8月,马克正小队在绥棱十一井筹运粮食时遭遇围攻。马克正率领孙国栋、周占鳌、赵文有、靳国锋等十名队员,开枪击伤两名伪警后冲破包围,转移至六井子东侧娘娘庙树林。这场伏击虽惊险,但未造成伤亡。11月,马克正与杜希刚、张维纯等化装伐木工前往铁力东老金沟南伐木场发动工人起义,遭遇日伪讨伐队激烈交战。小队击毙日军8人、伪警12人,惟张维纯壮烈牺牲。东北抗战形势日益严峻,马克正率11人转入远东,担任教导旅机要秘书。
抗战胜利后,马克正随苏联红军返回东北,先后任哈东保安队司令、哈东一分区副司令,后转任参谋长。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后,他担任独立第7师第1团副团长,后改称39军152师454团副团长。454团为39军152师主力,干部来自五湖四海,除老红军、新四军外,也有像马克正这样的抗联干部,战士多为哈尔滨本地青年,被誉为“冰城子弟”。1949年1月8日,马克正在前线侦察进攻路线时,遭敌冷炮击中牺牲,年仅29岁。
马克正小队转战黑龙江以北远东后,杜希刚转入于天放支队。杜希刚,原名杜希宝,1920年8月生于汤原,从小给地主放牛,靠自学识字写作。15岁参军,加入抗联第6军第3师,凭借射击天赋与刻苦训练,迅速成为6军著名神枪手。杜希刚随3师8团团长王明贵参加过漂筏河伏击战,王明贵率40余名战士巧设埋伏,全歼日军150余人且无一伤亡,杜希刚在战中大显身手。
1939年初,杜希刚被编入雷炎、郭铁坚骑兵支队。2月18日农历除夕,骑兵支队80余人秘密出山至海伦李老卓屯准备过年。消息泄露后,海伦县警备队火速赶来。大年初一凌晨,激烈枪战爆发。至下午,日军增援携带迫击炮压境。傍晚4时,雷炎派杜希刚率10人用机枪掩护大队突围,6人牺牲,杜希刚等4人重伤。支队长雷炎等近20人壮烈牺牲。杜希刚带7名伤员藏身地窖养伤,被敌发现后艰难逃生一个多月,终全部回到骑兵支队。此后,杜希刚与9支队、12支队合作,多次袭击伪警,缴获大量弹药补给。
1944年,杜希刚加入于天放支队,这年是抗联最为艰难的一年。于天放,原名于九公,1908年4月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地主家庭,家境优越,接受良好教育。他曾就读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校,担任学生运动领袖,并结识张甲洲。后以黑龙江省状元考入清华大学采矿系,张甲洲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,清华期间又结识数学系冯仲云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于天放与张甲洲等人弃笔从戎返东北。张甲洲组建巴彦抗日游击队,于天放任特派员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游击队与祁致中抗联独立师合编为第11军,张甲洲牺牲,于天放任随营学校教育长。于天放不仅是出色指挥员,还创作了“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”等抗战歌曲。1942年8月,主力部队随周保中进入远东,他支队则继续在东北深山顽强抵抗。
1944年12月19日,由于叛徒出卖,于天放在绥棱宋万金屯小学被捕,杜希刚、于兰阁、王明德等人随后也相继落网入狱。抗联的最后时刻进入了极其黑暗的阶段。被捕后,于天放从庆安监狱转押至北安伪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。日军对其身份了如指掌,特务费尽心思软硬兼施企图劝降。
日军软硬手段俱施,包括辣椒水、老虎凳、火钳等酷刑,但于天放始终坚贞不屈。日本人不敢轻易处死他,反而试图利用他绘制小兴安岭地区地图,以防苏军进攻。于天放设计“越狱”计策,在2号牢房拖延时间画地图,暗中勘察逃生路线,并与3号牢房抗联第3军侦察排长赵忠良取得联系。1945年7月,山野里开始出现青纱帐,野果可充饥。
于天放表示地图即将完成,需解开镣铐加速绘制。贪图地图的日军答应放松限制。凌晨时分,于天放抓住狱警打瞌睡的机会,用炉上的铁棍将其击毙,随后打开3号牢房释放赵忠良。两人破开三道铁门,击碎走廊窗户玻璃,从三楼逃出,约定天明在大铁桥工棚会合。
然而天亮后,于天放未见赵忠良,只能孤身离开城池。关东军闻讯大规模搜捕于天放,他在群众掩护下东躲西藏,直到8月16日在老莱村听闻日本投降消息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市场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